查看原文
其他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政治哲学文库(甘阳、刘小枫主编)

古工坊 古典学研究 2023-03-13
政治哲学文库

政治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中国学人研究政治哲学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批判地考察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流,二是深入疏理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无论是批判考察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流,还是深入疏理中国政治哲学传统,都有待学界同仁共同努力,逐渐积累研究成果。但我们相信,置身于21世纪开端的中国学人正在萌发一种新的文明自觉,这必将首先体现为政治哲学的叩问。我们希望,这套文库以平实的学风为我国的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一个起点,推动中国政治哲学逐渐成熟。


总  序

甘阳  刘小枫

政治哲学在今天是颇为含混的概念,政治哲学作为一种学业在当代大学系科中的位置亦不无尴尬。例如,政治哲学应该属于哲学系还是政治系?应当设在法学院还是文学院?对此我们或许只能回答,政治哲学既不可能囿于一个学科,更难以简化为一个专业,因为就其本性而言,政治哲学是一种超学科的学问。
在20世纪的相当长时期,西方大学体制中的任何院系都没有政治哲学的位置,因为西方学界曾一度相信,所有问题都可以由各门实证科学或行为科学来解决,因此认为“政治哲学已经死了”。但自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政治哲学却成了西方大学内的显学,不但哲学系、政治系、法学院,而且历史系、文学系等几乎无不辩论政治哲学问题,各种争相出场的政治哲学流派和学说亦无不具有跨院系、跨学科的活动特性。例如,“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争”在哲学系、政治系和法学院同样激烈地展开,“共和主义政治哲学对自由主义政治哲学的挑战”则首先发端于历史系(共和主义史学),随后延伸至法学院、政治系和哲学系等。以复兴古典政治哲学为己任的施特劳斯政治哲学学派以政治系为大本营,同时向古典学系、哲学系、法学院和历史系等扩展。
另一方面,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把文学系几乎变成了政治理论系,专事在各种文本中分析种族、性别和族群等当代最敏感的政治问题,尤其福柯和德里达等对“权力一知识”、“法律一暴力”以及“友爱政治”等问题的政治哲学追问,其影响遍及所有人文社会科学领域。最后,女性主义政治哲学如水银泻地,无处不在,论者要么批判西方所谓“个人”其实是“男性家主”,要么强烈挑战政治哲学以“正义”为中心无异于男性中心主义,提出政治哲学应以“关爱”为中心,等等。
以上这一光怪陆离的景观实际表明,政治哲学具有不受现代学术分工桎梏的特性。这首先是因为,政治哲学的论题极为广泛,既涉及道德、法律、宗教、习俗以至社群、民族、国家及其经济分配方式,又涉及性别、友谊、婚姻、家庭、养育、教育以至文学艺术等表现方式,因此政治哲学几乎必然具有跨学科的特性。说到底,政治哲学是一个政治共同体之自我认识和自我反思的集中表达。

《雅典学院》,拉斐尔 绘
此外,政治哲学的兴起一般都与政治共同体出现重大意见争论有关,这种争论往往涉及政治共同体的基本信念、基本价值、基本生活方式以及基本制度之根据,从而必然成为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共同关切。就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再度兴起而言,其基本背景即是西方所谓的“60年代危机”,亦即上世纪60年代由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引发的社会大变动而导致的西方文化危机。这种危机感促使所有人文社会学科不但反省当代西方社会的问题,而且逐渐走向重新认识和重新检讨西方17世纪以来所形成的基本现代观念,这就是通常所谓的“现代性问题”或“现代性危机”。不妨说,这种重新审视的基本走向,正应了政治哲人施特劳斯多年前的预言:

彻底质疑近三四百年来的西方思想学说是一切智慧追求的起点。

政治哲学的研究在中国虽然才刚刚起步,但我们以为,从一开始就应该明确:中国的政治哲学研究不是要亦步亦趋与当代西方学术“接轨”,而是要自觉形成中国学术共同体的独立视野和批判意识。坊间已经翻译过来不少西方政治哲学教科书,虽然对教书匠和应试生不无裨益,但从我们的角度来看,其视野和论述往往过窄。这些教科书有些以点金术的手法,把西方从古到今的政治思想描绘成各种理想化概念的连续统,盲然不顾西方政治哲学中的“古今之争”这一基本问题,亦即无视西方“现代”政治哲学乃起源于对西方“古典”政治哲学的拒斥与否定这一重大转折;还有些教科书则仅仅铺陈晚近以来西方学院内的细琐争论,造成“最新的争论就是最前沿的问题”之假象,实际却恰恰缺乏历史视野,看不出当代的许多争论其实只不过是用新术语争论老问题而已。对中国学界而言,今日最重要的是,在全球化时代戒绝盲目跟风赶时髦,始终坚持自己的学术自主性。

要而言之,中国学人研究政治哲学的基本任务有二:一是批判地考察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流,二是深入疏理中国政治哲学的传统。

有必要说明,本文库两位主编虽近年来都曾着重论述施特劳斯学派的政治哲学,但我们决无意主张对西方政治哲学的研究应该简单化为遵循施特劳斯派路向。无论对施特劳斯学派,还是对自由主义、社群主义、共和主义或后现代主义等,我们都主张从中国的视野出发深入分析和批判。同样,我们虽强调研究古典思想和古典传统的重要性,却从不主张简单地以古典拒斥现代。

就当代西方政治哲学而言,我们以为更值得注意的或许是,各主要流派近年来实际都在以不同方式寻求现代思想与古典思想的调和或互补。以自由主义学派而言,近年来明显从以往一切讨论立足于“权利”而日益转向突出强调“美德”,其具体路向往往表现为寻求康德与亚里士多德的结合。共和主义学派则从早年强调古希腊到马基雅维里的政治传统逐渐转向强调罗马尤其是西塞罗对西方早期现代的影响,其目的实际是缓和古典共和主义与现代社会之张力。最后,施特劳斯学派虽然一向立足于柏拉图路向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而深刻批判西方现代性,但这种批判并非简单地否定现代,而是力图以古典传统来矫正现代思想的偏颇和极端。

施特劳斯(Leo Strauss,1899-1973)
当然,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各派仍然对古典和现代都持激进的否定性批判态势。但我们要强调,当代西方政治哲学的各种流派无不从西方国家自身的问题出发,因而必然具有“狭隘地方主义”(provincialism)的特点,中国学人当然不应该成为任何一派的盲从信徒,而应以中国学术共同体为依托,树立对西方古典、现代、后现代的总体性批判视野。
中国政治哲学的开展,毫无疑问将有赖于深入地重新研究中国的古典文明传统,尤其是儒家这一中国的古典政治哲学传统。历代儒家先贤对理想治道和王道政治的不懈追求,对暴君和专制的强烈批判以及儒家高度强调礼制、仪式、程序和规范的古典法制精神,都有待今人从现代的角度深入探讨、疏理和发展。近百年来粗暴地全盘否定中国古典文明的风气,尤其那种极其轻佻地以封建主义和专制主义标签一笔抹煞中国古典政治传统的习气,实乃现代人的无知狂妄病,必须彻底扭转。
另一方面,我们也并不同意晚近出现的矫枉过正,即以过分理想化的方式来看待儒家,似乎儒家或中国古典传统不但与现代世界没有矛盾,还包含了解决一切现代问题的答案,甚至以儒家传统来否定“五四”以来的中国现代传统。深入研究儒家和中国古典文明不应采取理想化的方式,而是要采取问题化的方式,重要的是展开儒家和中国古典传统内部的问题、矛盾、张力和冲突;同时,儒家和中国古典传统在面对现代社会和外部世界时所面临的困难,并不需要回避、掩盖或否认,倒恰恰需要充分展开和分析。
中国政治哲学的开展,固然将以儒家为主的中国古典文明为源头,但同时必以日益复杂的中国现代社会发展为动力。政治哲学的研究既要求不断返回问题源头,不断重读古代经典,不断重新展开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以前的古老争论,又要求所有对古典思想的开展,以现代的问题意识为归依。古老的文明中国如今已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现代国家,处于前所未有的全球化格局之中,我们对中国古典文明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开展,必须从现代中国和当代世界的复杂性出发才有生命力。
政治哲学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批判考察西方政治哲学的源流,还是深入疏理中国政治哲学传统,都有待学界同仁共同努力,逐渐积累研究成果。但我们相信,置身于21世纪开端的中国学人正在萌发一种新的文明自觉,这必将首先体现为政治哲学的叩问。我们希望,这套文库以平实的学风为我国的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一个起点,推动中国政治哲学逐渐成熟。
2005年夏

已出书目

● 《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2005年) 
● 《耶路撒冷抑或雅典:施特劳斯四论》(2005年) 
● 《〈王制笺〉校笺 》(2005年) 
● 《文学形式与历史救赎:论本雅明〈德国哀悼剧起源〉》(2005年) 
● 《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像 》(2005年) 
● 《宫墙之门:柏拉图政治哲学发凡》(2006年) 
● 《柏拉图与政治宇宙:普罗克洛斯〈柏拉图《蒂迈欧》疏解〉卷一研究 》(2010年) 
● 《经学、制度与生活:〈论语〉“父子相隐”章疏证》(2010年) 
● 《马克思与伊壁鸠鲁: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研究》(2010年) 
● 《 在“德”、“位”之间》(2010年) 
● 《自然与神圣:修昔底德的修辞政治》(2010年) 
● 《西学中的夜行:隐匿在开端中的破裂》(2010年) 
● 《盲目的洞见:忒瑞西阿斯先知考》(2011年) 
● 《〈尚书〉郑王比义发微》(2011年) 
● 《道的传承: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2011年) 
● 《灵魂·爱·上帝:斐奇诺“柏拉图神学”研究 》(2012年) 
● 《哲学之诗:柏拉图〈王制〉卷十义疏》(2012年) 
● 《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施特劳斯、政治现实主义与基督教》(2012年) 
● 《古典法律论:从赫西俄德到荷马史诗》(2013年) 
● 《苏格拉底的明智:〈卡尔米德〉绎读》(2015年) 
● 《必歌九德:品达第八首皮托凯歌释义》(2015年) 
● 《古典正义论:柏拉图〈王制〉讲疏》(2015年) 
● 《哲人与僭主:柏拉图书简研究 》(2016年) 
● 《古典诗教中的文质说探源》(2016年) 
● 《荷马之志:政治思想史视野中的奥德修斯问题》(2019年) 

πολιτικά

政治哲学文库
甘阳 刘小枫   主编





 01


现代人及其敌人——公法学家施米特引论刘小枫 著 270页,2005年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重温了宪法学家、政治神学家施米特对现代性政治原则的批判,充分论证和认识了当今社会政治正当性的状况。作者从施米特的著作出发,分析了“国家”、“自然”、“宪法”、“正当性”、“自由主义”等等概念的政治哲学涵义,以及施米特著名的“敌人”概念。这里所谓的“政治哲学”涵义,是这样的问题意识:现代化对传统文教制度的挑战导致国家秩序出现前所未有的转变。因此,政治哲学不仅是现代学术的基石,也是人文-社会科学的基本问题意识的来源。这样的角度和方法在本书随处可见。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前 记

现代性政治思想争纷中的施米特 

这个人及其命运 

施米特的主要论著概览 

施米特研究一瞥

施米特故事的各种讲法 

“法学中的神学家” 

施米特论政治的正当性——从《政治的概念》到《政治的神学》

引子 

权利状态抑或伦理的自然 

民族性抑或政治性 

现代的正当性与政治抱负 .. 

对政治的”政治”理解 

地上的政治与宗教 

后现代自然状态中的敌人 

政治的神学类比 

人性恶与政治 

两种专政之间 

现代民主专政的政治神学 

施米特与马基雅维利 

施米特主要论著缩写表


 02


耶路撒冷抑或雅典

——施特劳斯四论陈建洪 著 175页,2005年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施特劳斯是二十世纪的著名政治哲学家,也是在诸多方面皆有建树的犹太裔学者。他关于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的论述观点独特而且影响重大。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这个命题对于理解施特劳斯的政治哲学具有什么样的重要意义?带着这个问题,文章相继探讨了施特劳斯关于这个争论的一般解释,批评了德国学者迈尔应用这个命题分析施特劳斯和施米特思想对话的方案,突出了犹太教与基督教之间的分别对于理解这个命题的重要性,最后从言行二元论和追求完美正义的角度重新阐释了耶路撒冷和雅典之争的根本意义。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前言

耶路撒冷抑或雅典?

——解施特劳斯读《创世记》第一至第三章

《霍布斯的政治哲学》的目的及其影响

《隐匿的对话》札记

自由主义批判与犹太人问题后记参考书目


 03


《王制笺》校笺 皮鹿门 笺注  王锦民 校笺167页,2005年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王制笺》是皮锡瑞晚年的著作,作成于1907年夏天,湖南思贤书局刊于08年。依题之义,此书是对《礼记·王制》篇作笺注的工作。

在作笺中皮锡瑞断定,《王制》为孔子遗书--所谓“遗书”,也许不一定就是写下来的文字之书,而是口传之“书”--或者“微言”,也就是不便张扬的“说法”。《王制》中所述制度与古制不尽相同,因而皮锡瑞推测,《王制》当为孔子因时所立的新制--孔子是因时制宜的立法者。周公是周制的大立法者,作《王制》的孔子梦见周公,也许表明孔子在立法者之心上与周公有特殊的精神纽带关系(张栻曰:“孔子梦见周公之心,即周公思兼三王之心”)。

我们挑选了皮锡瑞的《王制笺》作笺。在晚清今文家中,皮锡瑞学问不仅较为朴实、明晰,而且其学在晚年致力于古典学问与现代学制的衔接(转化传统经科为思想史和“通论”而又不失原汁原味,《王制笺》成于其《经学历史》、《经学通论》两书之后)。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王制》与大立法者之“德”(刘小枫)

校笺前言(王锦民)

善化皮鹿门先生《王制笺》校笺

自序

《王制》笺

后序

主要参考书目 


 04



文学形式与历史救赎——论本雅明《德国哀悼剧起源》秦露 著255页,2005年3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共六章,分别论述了西方文学史上悲剧、小说和哀悼剧所代表的三种救赎思想及其背后的思想转型。这里悲剧、小说和哀悼剧并非简单地指现代文体意义上的划分,而是指涉三种文学形式所代表的看待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三种思想观念,因此,目的是在对艺术史的哲学考察中阐释本雅明的立场。具体说来,第一部分分析了希腊悲剧及古典悲剧诗学中对人与神和解平衡的高超技艺的分析,以及当这种技艺失效之后,现代悲剧哲学试图重返这种和解之努力的失败,从而彻底否定了神与人在尘世之内重新和解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分析了小说对史诗的传承与断裂关系,以及用小说来进行救赎努力的失败,并以此否定了走向重新和解的另一个极端——彻底地逃离与遗忘神的可能性;第三部分则分析了本雅明从被误解和淹没了数个世纪的巴洛克哀悼剧中所发现的第三种可能性,即如何能悖论性地在放弃与神的和解,重新确立在尘世价值中与神达成新的和解,确立与传统古代既断裂又相关的新的现代。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绪论

第一部分 希腊悲剧与现代悲剧哲学:人与神的分裂与和解的努力 第一章 希腊悲剧与古典诗学中的神意与和解 第二章 现代悲剧哲学重新与神和解的努力与失败第二部分 现代小说:人彻底逃离与遗忘神的努力第三章 小说对史诗和悲剧的继承与断裂第四章 小说的救赎及失败第三部分 巴洛克哀悼剧:人在遗忘之记忆中与神的现代和解第五章 哀悼剧中的历史观 第六章 现代思想与传统重塑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05



民国时期文学的政治想像 

魏朝勇 著 207页,2005年1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独特的阐释学视角,分析了自清末至民国时期的几位文学家(梁启超、鲁迅、蒋光慈、战国策派和路翎)的代表著作。作者认为,民族危难,家族衰颓和个人浮沉都在其中展现,寄望于未来的乌托邦主义构成了这一时期文学的政治想像主旨。本书中的梳理和反思,无疑构成了解读文学文本,并借此解读历史的历史哲学的重要课题之一。本书的内容主要有:绪论(文学的政治想象),消隐的道路,狂人的诞语微言,革命的必然谱系,民族主义的政治正当,绝望于未来的抵抗等。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绪论
一、文学的历史分期及现代性意旨二、文学解释中的历史哲学与政治三、解释的回归:文学的政治想像第一章 消隐的道路:朝向”未来的”新中国第一节 时间断裂中的政治伦理第二节 民族时间、世界历史与民族历史第三节 当自由遭遇革命第四节 消隐的道路第二章 狂人的话语微言、革命的魅惑与死第一节 政治的诗性哲学追求第二节 狂人的诞语微言第三节 革命的魅惑与死第三章 革命的必然谱系第一节 “堂吉诃德”的“新梦”第二节 阶级的贫困与阶级的正义第三节 革命目的、贫困与暴力及道统第四节 善恶嬗迭与革命的情爱政治第四章 民主主义的政治正当第一节 “战国时代”的民族政治之“力”第二节 “政治统一”与民族主义的政治正当第三节 “英雄崇拜”的历史观及政治第四节 “文学”的民族主义与伤花“野玫瑰”第五章 绝望于未来的抵抗第一节 一个家庭的凋敝与隐示第二节 一个人的道路:从“英雄”到落寞第三节 另一个人的轨迹:从漂泊到死亡结语参考文献后记


 06



宫墙之门——柏拉图政治哲学发凡程志敏 著 289页,2006年1月华夏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选择了文学和古典政治哲学的方向,以求更加全面地构建柏拉图思想的本来面目,虽然文学和古典政治哲学的维度不是唯一可能的解读方式,但它无疑却可能是一种“更好”的方式,至少是一个本不应该忘记的重要面相。本书包括上编“柏拉图思想的门径”、下编“柏拉图政治哲学管窥”及外编“柏拉图经学史的残篇”等内容,主要解读了柏拉图的《治邦者》、《法义》、《理想国》等重要的政治哲学著作,并附上了《法义》第一卷的翻译,还在思想史的钩沉中讨论了阿尔法拉比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前言上编 柏拉图思想的门径

1、柏拉图著作的翻译与理解——柏拉图思想的门径

2、柏拉图《礼法》第一卷译注

下编 柏拉图政治哲学管窥

1、朝圣路上的歌舞

——柏拉图《礼法》入门研究

2、政治的创世记与法律的必然性

——《政治家》在柏拉图思想脉络中的位置

3、古典政治哲学的“范式”

——《理想国》有多“理想”?

外编 柏拉图经学史的“残篇”

1、荷马史诗臆解

——从柏拉图读荷马

2、西方思想史图景中的“新天方夜谭”

3、柏拉图经学史的“残篇”

——阿尔法拉比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

附录

伯纳德特:施特劳斯论柏拉图


 07



柏拉图与政治宇宙——普罗克洛斯《柏拉图〈蒂迈欧〉疏解》卷一研究谭立铸 著 319页,2010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公元3世纪雅典学园主持普罗克洛斯的思想。特别依据其对柏拉图《蒂迈欧》的疏解,阐发这位伟大的柏拉图传人的思想核心所在——人类的政治生活依凭宇宙而生发,这是一个神圣的宇宙,关乎人类的德性与教化。作者从普罗克洛斯疏解柏拉图《蒂迈欧》的形式入手,将其置于希腊世界的古老传统之中,带领读者一瞥希腊古人读书、治学和思考的方法,进而了解古希腊经学的方法和历史,以期我们得以用正确的阅读方式面对神圣的智慧,并启发国人对我华夏文明的核心动力,即我们的经学传统的自觉、关注与重建。

《法义》第一卷的翻译,还在思想史的钩沉中讨论了阿尔法拉比哲学思想的历史命运。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导言:普罗克洛斯的政治构想

上部 古代的阅读者

第一章 普罗克洛斯的生平和著述及其研究

第二章 普罗克洛斯与新柏拉图派

第三章 普罗克洛斯与古代经学(上):形式

第四章 普罗克洛斯与古代经学(中):意义

第五章 普罗克洛斯与古代经学(下):视角

下部 政治的宇宙神学

第六章 柏拉图的《蒂迈欧》与普罗克洛斯的疏解

第七章 导论:神性的自然

第八章 苏格拉底对《王制》的扼要重述:城邦与宇宙

第九章 大西洋国的故事:战争中的城邦

结语:政治与神学

附录一 《蒂迈欧》(17a-27b10)

附录二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三 基督教的信仰:论证抑或叙述?

后记


 08




经学、制度与生活

——《论语》“父子相隐”章疏证陈壁生 著271页,2010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论语·子路》:“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本书从经学、制度、生活三个层面对这则对话所体现的“父子相隐”这一观念进行分析。直躬证父的故事在诸子学说中经过数百年的嬗变,到了汉代,“父子相隐”思想进入《春秋公羊传》与《白虎通》之中,成为帝国政制的大经大法。同时,在制度儒学化过程中,“父子相隐”思想不断用于政治建构,到了唐代,这一思想制度化为刑律中的“同居相为容隐”,并延续至清末。在生活层面,制度化的“父子相隐”影响了传统华夏的社会生活,并塑造了人们的思想方式。总之,本书以“父子相隐”为例,描述了一个传统观念从生活世界中发生,走向制度化,最后随着制度的迁变而消失的过程。其视角独特,从文本出发,立论有据,是新时代对经学义理的重新阐释。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第一章 经学、制度与生
第二章 解释第三章 伦理第四章 故事第五章 经学第六章 政治第七章 刑法第八章 律典第九章 生活第十章 终结征引书目后记


 09



马克思与伊壁鸠鲁

——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博士论文》研究罗晓颖 著 264页,2010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马克思与伊壁鸠鲁,一位是现代的革命哲人,另一位是声名卓著的晚期希腊哲人,人生轨迹和追求完全不同,是什么把这两个名字连在一起?大学时代的马克思早已敏锐地觉察到,在古代哲人中伊壁鸠鲁特殊的思想品质和历史地位,并留下了大量研究伊壁鸠鲁的文献,涉及几乎所有古代的伊壁鸠鲁思想的传承者与批评者,伊壁鸠鲁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复杂形象从中可见一斑,而宗教与哲学的古老纷争更是在马克思的纵笔褒贬中展露无遗。我们感兴趣的是,在马克思《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所呈现的那个古代世界中,伊壁鸠鲁的思想命运如何浮沉;在《博士论文》中,又怎样遭逢了现代的命运。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引言

第一部分 革命哲人的起点:从普罗米修斯到伊壁鸠鲁

第一章 马克思与普罗米修斯

第二章 马克思为何看上伊壁鸠鲁

第二部分 马克思的古典视野:《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

第三章 马克思对文献的掌握情况

第四章 马克思如何读西塞罗

第五章 马克思如何读卢克莱修

第六章 马克思如何读普鲁塔克

第三部分 与伟大的朴质唯物论者相遇: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第七章《博士论文》谋篇结构描述

第八章修辞描述

第九章 基本概念分析

结语:宗教批判的古典来源

参考文献

后记


 10



在“德”、“位”之间王光松 著222页,2010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孔子“有德无位”是儒学史上的一个敏感话题,儒家之所以不断提起并讨论它,源于其处于“德位合一”的理想与“德”、“位”分离的现实相背离的生存性紧张情势。鉴于这一话题的切己性,一部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其实就是儒家的心灵史,指涉儒家的核心政治理念及其政治性生存。本书以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为线索来把握儒家政治哲学,结合跨领域研究成果,从“史”的角度追溯了儒家“德位合一”政治信仰的由来以及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考察了问题在战国、汉代、宋代、清代四个儒学经典时代中的经典解释样式。在“余论”部分,本书从“论”的角度对孔子“有德无位”解释史的话语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据此对儒学与中国现代世界的关系这一热门话题作出回应。本书为儒家政治哲学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视角,将有助于人们了解孔子诸历史形象的生成机制及儒学发展的内在动因,具体而微地把握儒家在“德”、“位”之间所展开的政治哲学思考,是作者将儒家政治哲学“重新放回一种存在结构中”的一次有力尝试。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引言:问题、方法与意义

第一章 孔子“有德无位”问题的生成

一、 孔子的政治信仰

二、 孔子的政治行动

三、 问题的初次提起

第二章 战国儒家的解决尝试

一、 楚简《穷达以时》篇的初步探索

二、 孟子对事件的淡漠及解释

三、 荀子对事件的感同身受及其解释

第三章 汉儒的理论解决与行动解决

一、 关注与伤感

二、 理论解决:孔子素王论

三、 行动解决:王莽得位改制

第四章 宋代道学的解释

一、 心性关切

二、 朱熹的理学解释

三、 治道与角色

第五章 清儒不同学术视野下的解释

一、 戴震考证学视野下的解释

二、 章学诚史学视野下的解释

三、 康有为公羊学视野下的解释

余论:话语结构及儒家政治哲学

附录一:文献综述

附录二: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1




自然与神圣

——修昔底德的修辞政治魏朝勇 著248页,2010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修昔底德的《战争志》通过考察伯罗奔半岛战争而洞察了人类政治事务的本质,堪称永世瑰宝。然而穿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风霜,修昔底德的身位依然扑朔迷离;在诗与哲学之间,修昔底德依旧让后人聚讼纷纭。果真是古事茫昧无稽?我们只知道,修昔底德示意自己不是“诗人”也不是“编年史家”,惟独对“哲人”保持了沉默:修昔底德式“政治生活”昭示着柏拉图式“哲学生活”的踵蹑而至……修昔底德的《战争志》记录到伯罗奔半岛战争第21年就戛然而止。“忾我寤叹,念彼周京”——修昔底德不忍亲笔呈现母邦雅典帝国最后的命运。这种“未完成”只能留待“未来”的人们去冥想:究竟何为帝国的本性?帝国兴废荣枯的命运究竟仅承于“神圣”的正义,还是肇基于“自然”的必然……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绪论

一、在诗与哲学之间

二、“永世瑰宝”及“修昔底德问题”

三、修昔底德式政治生活的现代解释维度

第一章 战争的必然与正义

一、战争的原因指向

二、必然与正义

三、法律正义的自然与神圣

第二章 伯利克勒斯“葬礼演说”的雅典禀性

一、“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二、雅典政制及其生活方式

三、私人的美德、光荣与城邦的公共事业

第三章 “弥罗斯对话”的迷思

一、从“公平”到“安全”

二、强者与弱者之间的正义和利益

三、命运、希望和羞耻

四、必然的“言辞”及其迷思

第四章 西西里远征之后的修辞政治

一、演说辞的缺席和叙事的脱序

二、畏惧与审慎

三、恢复和“最好的政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战争志》版本及研究文献举要

二、伯利克勒斯“葬礼演说”[译文]

三、“弥罗斯对话”[译文]

后记


 12




西学中的夜行——隐匿在开端中的破裂
张志扬 著 321页,2010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晚清的没落使天下中国突然变成了世界盲人。晚清以降的中国一百多年来离不开别人的眼睛指引。但是,即使这个指引的眼睛是天才的眼睛,即使这个眼睛是俄狄浦斯的安提戈涅眼睛,是天眼,后来发觉,归根结底也引回不到西方的一神或本源的接纳中。事实上,这些别人的眼睛也常常带路不同,回到不同的开端,一时这里,一时那里。在长期的夜行中,对光明的渴望已经渴望到恐惧的程度了。以欧美为代表的西方文化对中国文化而言,是唯一的、是最好的,还是独立互补的?一百多年来,这个问题一直未变,还是起了变化、起了怎样的变化、变到什么程度了?今天是否到了可以明断的时候?后来才知道,现代理性主义的本质是虚无主义,因为一切都是历史相对的,归根结底是虚无的。因此更强化了我们的困惑,西方的虚无主义仍然是西方的,即必然以西方理性为主导,而中国的虚无主义为什么不是中国的而也是西方的呢?换句话说,虚无主义并没有把西方意识形态虚无掉,它所虚无掉的恰恰是非西方的诸民或民族意识。但愿能在西学的夜行中,随着源头破裂的亮光,逐步把它显现于读者之前。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绪 论 在西学中走向起点的夜行

上篇 西学中取的“四次重述”——中国现代性思潮中的“存在”漂移第一章 “西学东渐”,还是“西学中取”?1、正名2、指谓3、意图第二章 第一次重述:马克思的“阶级存在”及其“目的论历史观”1、马克思主义的“动力”、“承担者”及其“目的”2、“革命东移论”3、“毛泽东思想”的“存在”路线第三章 第二次重述:尼采的非启蒙“个人存在”的启蒙解读1、“第一次启蒙”, 主显——反叛传统的“重估一切价值”2、“第二次启蒙”, 主显——虚无主义之上的“超人”之舞3、“第三次反启蒙”,主显——反启蒙的“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第四章 第三次重述:海德格尔“存在遗忘”之“存在本源”的迷惘1、如何进入被遗忘的“存在”?2、重新勘定哲学史源头之“存在论差异”的“回归步伐”3、从大地上建立的“世界”如何“图象化”、“座架化”以致不得不期待“只还有一个上帝能救渡我们”第五章 第四次重述:施特劳斯“存在开端之两希精神绝对性”的持守幻象1、施特劳斯悖论2、“古今之争”背后的“诸神之争”3、政治与哲学是对立,还是共契?4、施特劳斯“解经观”对现代“解释学”的质疑下篇 西学中取的“两个裂口”第六章 “光”与“死”1、《理想国》中的“光”与《创世记》中的“光”2、“苏格拉底之死”与“耶稣之死”3、“光”对“黑”的主从伦理第七章 尼采的真相——解释作为解释的考古、训诂、索隐与虚构1、“敌基督”——对基督教“一神”的嘲笑 关键词:“反讽”。2、“虚无主义是颠倒的柏拉图主义” 关键词:“伪造”。3、尼采式“自然正当”的基本特征 关键词:“自然”。(1)人的基本分类:少数人和多数人、超人和末人、主人和奴隶 关键词:“残忍”(2)价值尺度必须是最高价值——权力意志 关键词:“权力意志”与“权力意志者”的悖论(3)自然的历史形式——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 关键词:剥夺剥夺4、尼采的“新神”——“狄奥尼索斯的献媚者” 关键词:回到”反讽”第八章 海德格尔的意义——把形而上学带到其边缘1、流俗的“真理观”——如何“显”的哲学?2、“真理观”显现的三大根源幻象3、重提老问题4、回顾康德5、黑格尔“精神现象学”6、胡塞尔“意识现象学”7、“存在论差异”——奠基中的裂隙8、夜光——刻在墓碑上的那颗“星”第九章 “黑暗”:“在”而不“是”的“指非指”1、第一种检讨方式:一种现成的主流的“意向性”-“是什么”2、第二种检讨方式:“意向性-是什么”的裂隙与悖论式偶在3、“知其是守其在”应“知其白守其黑”叙述方式的建筑术倒过来成为奠基之裂隙处的形式指引尾声


 13



盲目的洞见——忒瑞西阿斯先知考黄瑞成 著312页,2011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古希腊盲先知忒瑞西阿斯形象不仅是古希腊叙事诗(荷马、赫西俄德)、肃剧(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古希腊哲学(柏拉图)的重大主题,还穿越了古罗马哲人和诗人(西塞罗、奥维德、塞涅卡、路吉阿诺斯)以及中世纪诗人(但丁)的著述,进入了西方近现代诗人(弥尔顿、丁尼生、艾略特)的伟大诗篇。《盲目的洞见:忒瑞西阿斯先知考》作为忒瑞西阿斯先知形象研究的第一部分,尝试逐字逐句疏解了十多篇述及忒瑞西阿斯先知形象的古希腊经典文本,《盲目的洞见:忒瑞西阿斯先知考》深究了其中所蕴涵的“先知与僭主”关系主题。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前言:先知与缪斯之鸟

第一章 阴阳不测之谓神

第二章 魂兮归来

第三章 知者不言

第四章 以智统情,聪慧而事合度

第五章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第六章 不容然后见君子

第七章 温柔敦厚,诗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

第八章 先知几于神乎

第九章 竖子不可教也

第十章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14




《尚书》郑王比义发微

史应勇 著325页,2011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郑王之争”,是中国经学史上一场重要的学术公案。重新审视这场争论,直接影响后学对儒家经典文献的理解。这本《〈尚书〉郑王比义发微》由史应勇所著,可以说是目前有关《尚书》“郑王之争”资料搜罗最为齐全的本子。《〈尚书〉郑王比义发微》作者会通伪孔传、《经典释文》、《尚书正义》,逐条比勘郑玄、王肃之说的异同,并参照后代主要《尚书》学家对郑、王不同经义的取舍,做专门的、系统的细化解读研究,试图由此为中国经学史研究提供另一种向度的思考及文献依据。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序一(彭林)

序二(虞万里)

导言:《尚书》学简史及本书研究取向

凡例

《尧典》

《舜典》

《皐陶谟》

《益稷》

《禹贡》

《盤庚上》

《盤庚中》

《盤庚下》

《高宗肜日》

《西伯戡黎》

《牧誓》

《洪范》

《金滕》

《大诰》

《酒诰》

《召诰》

《洛诰》

《多士》

《无逸》

《君奭》

《多方》

《立政》

《顾命》

《吕刑》

《费誓》

《秦誓》

《书》序内容之郑、王义解比勘

主要参考文献



 15




道的传承

——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刘贡南 著 184页,2011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以道的传承为视角,从颜回之乐与贤、子贡之知与言、子路之志与政、子夏之学与仁四个方面,论述朱熹对孔子门人言行的诠释,从而揭示朱熹对《论语》这一经典所反映的生活世界的理解及其思考方式。本书在细心研读文本的基础上,着重对朱熹治经所蕴含的生活经验进行探讨。这种研究更贴近生活,更能彰显宋明儒学的实践性格,更接近中国传统哲学的表达方式,无疑是对传统朱熹研究乃至宋明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补充,在“道的传承与创新”上对今天亦有所启发。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序(陈少明)

引论

第一章 颜回之乐与贤

一、所乐何事

二、颜乐之言说

三、与他乐之区别

四、颜回之贤

第二章 子贡之知与言

一、告往知来

二、天何言哉

三、博济之病

四、“莫我知”之叹

第三章 子路之志与政

一、亚于浴沂

二、其言不让

三、勇于义者

四、喟然之叹

五、子路之帚诡

第四章 子夏之学与仁

一、先传后倦

二、礼后乎

三、仁在其中

结语:道的传承与创新

主要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附录

后记


 16



灵魂·爱·上帝

——斐奇诺“柏拉图神学”研究梁中和 著 393页,2012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者斐奇诺是首位将毕生献给世界精神和世界灵魂的大师,对于促进近代欧洲相对完整而丰富的文化共同体的形成,斐奇诺功不可没。《灵魂·爱·上帝:柏拉图“斐奇诺神学”研究》是国内第一部完整介绍斐奇诺生平和思想的著作。斐奇诺对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主义哲学进行了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在完成《柏拉图全集》的翻译之后,为了敉平基督教与柏拉图之间的沟壑,斐奇诺又撰写了《柏拉图神学》这部巨著。“上帝和存在的等级”、“灵魂不朽性证明”和“‘柏拉图式的爱’的神圣力量”是柏拉图神学的要义之所在,也是本书重点讨论的问题。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目录

序 言(李秋零)

第一章:斐奇诺和佛罗伦萨文艺复兴

一 斐奇诺的时代

二 斐奇诺生平

三 著作简介

四 斐奇诺对神学、哲学和人文艺术的继承与影响

第二章:“柏拉图神学”产生的园地:佛罗伦萨学园的柏拉图主义

一 古代基督教神学中的柏拉图主义传统

二 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和佛罗伦萨柏拉图学园的产生、运作及其影响

三 佛罗伦萨人文主义的崛起

四 斐奇诺的基督教人文主义

第三章:“柏拉图神学”的归属范畴:“古代神学”(prisca theologia)的复兴

一 何谓“古代神学”?

二 历史上的古代神学:希腊哲学产生前后的古代神学

三 古代神学的接纳与沉潜:基督教神学对古代神学态度的变化

四 斐奇诺对“古代神学”的复兴与转化

第四章:柏拉图神学要义之一:上帝和存在的等级

一 存在及其五个等级

二 论上帝

第五章:柏拉图神学要义之二:灵魂不朽性证明与人的特殊地位

一 灵魂不朽的理性证明

二 灵魂不朽的迹象证明

三 灵魂不朽的五个问题

四 灵魂规定下的“人类”概念和人类学:人的本质、生活和归宿

五 灵魂不朽与斐奇诺的神秘主义神学认识论:“柏拉图式沉思”和灵魂沉思的能力、内容及意义

第六章:柏拉图神学要义之三:“柏拉图式的爱”的神圣力量

一 斐奇诺提出“柏拉图式的爱”的背景和意义变迁

二 灵魂对身体的爱和两性之爱:爱愿与婚姻

三 灵魂与灵魂的爱:在友谊中合一

四 灵魂在爱和沉思中与上帝合一:作为神秘神学的“柏拉图式的爱”

第七章:“柏拉图神学”的特点、意义与历史地位

一 “柏拉图神学”的哲学特点和意义

二 “柏拉图神学”的神学特点与意义

三 斐奇诺及其“柏拉图神学”的历史地位

附录一:斐奇诺生平年表

附录二:《柏拉图神学》导言

附录三:《柏拉图神学》纲要

附录四:哲学:天赐的神圣礼物

参考文献

后 记


 17



哲学之诗

——柏拉图《王制》卷十义疏张文涛 著333页,2012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在西学经典中,柏拉图的《王制》(旧译《理想国》)不仅是哲学经典,也是政治学经典,根本上讲述的是生活方式的好坏及其选择这一重大问题。研读《王制》与理解自己以及当下中国的生存困惑、思考应然的生活理念、选择正当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如何理解苏格拉底对诗人的批评,进而如何看待诗与哲学的古老纷争?柏拉图反对传统神话,但为什么自己又要创作神话?神话在柏拉图对话中究竟起什么作用?在这些纷争和批评中,哲人展现的对人类灵魂本性的探究,对何为最好生活之问题的解答,该如何来领悟?通过对《王制》卷十的逐句释读,《哲学之诗》将为读者一解心中疑惑。作者在广泛掌握西方古典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王制》卷十进行了逐句逐段的重译和重释。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前言引论哲学之诗:《王制》卷十义疏第一章 诗与立国:制作与政治(595a1—3)第二章 诗与模仿:镜中的幻象(595a4—602c3)第三章 诗与模仿:灵魂中的立法(602c4—607a9)第四章 哲学与诗的古老纷争(607b1—608b10)第五章 从申辩到故事第六章 冥府中的上升(614a5—621b7)第七章 记忆与拯救(621b8—621d3)第八章 结语:哲学之诗《王制》卷十译笺参考文献后记


 18



马基雅维利与现代性——施特劳斯、政治现实主义与基督教刘玮 著164页,2012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沿着施特劳斯开拓的马基雅维利解释道路继续前进。在总结施特劳斯对马基雅维利解释的贡献的基础上,作者刘玮力图修正施特劳斯所判定的马基雅维利对古典德性的背叛构成了其现代性的依据,认为马基雅维利其实继承了古典政治哲学中现实主义的一面,而他的现代性更多体现在向基督教吹响了人类精神的宏亮号角。马基雅维利在他的两部最重要的著作之中都发出了惊人的宣告:在《君主论》中他公然宣称与之前的政治哲学传统决裂,而在《李维史论》中他则称自己发现了新方式和新秩序。马基雅维利或许有理由发出这样满怀自信的宣言,因为在批判基督教,宣扬世俗政治的意义上,他开启了政治哲学从古代转向近代的大幕,标志着一个世俗化时代的开端。马基雅维利这位基督顽固而狡诈的敌人,确实以其斗争的姿态预示了一个新时代的降临。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致谢

导言

第一章 施特劳斯的马基雅维利研究

一、施特劳斯研究马基雅维利的思想历程

二、施特劳斯马基雅维利研究中的主要论题

三、学界对施特劳斯马基雅维利研究的反响

第二章 为僭主出谋与为君主献策:亚里士多德与马基雅维利论政治现实主义

一、马基雅维利的宣言

二、为僭主出谋:亚里士多德教导僭主如何保全统治

三、为君主献策:马基雅维利与亚里士多德的相似之处

四、挑战马基雅维利的“现代性”

五、亚里士多德vs.马基雅维利:古代vs.“现代”

六、结论

第三章 马基雅维利与基督教:重申施特劳斯的论题

一、历史悠久的争论

二、基督徒马基雅维利

三、马基雅维利的两套教导

四、《布道》为何不能证明马基雅维利的基督教信仰

五、表面文章

六、背后攻击

七、马基雅维利的渎神:上帝是一个软弱的君主

参考文献


 19



古典法律论——从赫西俄德到荷马史诗程志敏 著 303页,2013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作者从现今所谓“法学”入手,以法哲学或法理学的角度进入从早期史诗、悲剧、诗歌、散文和理论论著,尽可能真实地展现西方早期文明的“规范”意识,挖掘这个久已杳然无闻时代的一些鲜为人知的有趣思想,企望这些古老的“新”东西能够给我们带来一些启迪。具体来说,本书试图围绕一两个主要经典作家,即荷马史诗和赫西俄德,探讨一两个主要问题,即古代政治和法律的本来面貌及其现代启示,西方法律思想的起源等等。为了避免大而空的弊端,作者把这些问题主要落实到了themis的研究之上,从中读者似乎会找到问题可能的答案,至少为答案的唤起准备了有益的基础。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前言

第一章 罪与罚

第一节 杀人罪

第二节 赔赎

第三节 和解

第四节 纷争的永恒性

第五节 法律与政治(附释:原罪与希望)

第二章 司法

第一节 自救与法律

第二节 Histor考辨

第三节 程序

第三章 誓与法

第一节 荷马史诗中的誓言

第二节 赫西俄德笔下的誓言

第三节 司法实践中的誓言

第四节 誓言、法律和自由裁量

第五节 法律至上主义

第六节 誓言的式微

第七节 小结

第四章 宗法

第一节 themis

第二节 神谕

第三节 神法

第四节 秩序

第五节 正义

第六节 惯例与不成文法

第七节 小结

后记


 20



苏格拉底的明智——《卡尔米德》绎读彭磊 著 200页,2015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sophrosyne是古希腊极为重要的一种德性,从荷马以迄亚里士多德都有探讨,柏拉图对话中亦随处可见相关辩驳,但唯有《卡尔米德》专门讨论了这种德性,并先后提出了多个定义,穷尽了这一德性的内涵。《卡尔米德》同时触及sophrosyne的传统含义以及苏格拉底对这一德性的改造,sophrosyne在对话中从一种具体的美德(此时译为“节制”)转化为一种抽象的知识(此时译为“明智”),与“知无知”等同起来,而“知无知”正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特征。理解古希腊的sophrosyne,特别是苏格拉底本人的sophrosyne,《卡尔米德》是最为重要的文本。本书细致绎读《卡尔米德》,抓住文本细节和戏剧元素,试图厘清sophrosyne在对话的情节和论证层面的演进和变化,并揭示苏格拉底对这一德性的改造以及苏格拉底哲学的特质。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一、引言

二、雅典三、最美的人四、欺骗五、卡尔米德的明智六、克里提阿的辩护七、关于知识的知识八、尾声附录 卡尔米德参考文献


 21



必歌九德
——品达第八首皮托凯歌释义娄林 著 240页,201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诗歌是希腊人爱与死亡的场合中绝不可少的“甜美”载体,前者如各种会饮,后者如各种形式的碑铭诗。品达的凯歌便是这种希腊合唱诗歌的巅峰,本书即是对品达著名的凯歌所做的详细、精到的释义,并由此论及古希腊城邦中政治生活、教育、诗人的地位等方方面面的问题。
试图理解品达之前,我们必须悬隔已经预设的现代观念,“我们要能够自我教育以对抗我们的时代”。阅读品达——或者阅读古典,正可以作为自我教育、对抗我们时代的开始,从而接受一种真正的教育。品达选择传统的诗歌形式,传达了他对政治生活方式的态度和选择。能够进行哲学思考、对政治现象进行哲学思考的人总是很罕见,所以葆有共同体良好的政治品性从来都不能依靠单纯的哲学能力,而应通过诗歌养育人心。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绪言 品达和他的凯歌

品达

凯歌

第一章 第八首皮托凯歌

第八首皮托凯歌[译注]

德音犹存

第二章 城邦的神义论

安宁女神的神谱

城邦的最终钥匙

第三章 埃吉纳:历史与现实

过去的荣光

“历史”中的埃吉纳与雅典

埃吉纳的贤良政制:继承与歌声

第四章 诗人的教育

作为预言的安菲阿拉俄斯谜言

作为谜言的安菲阿拉俄斯预言

与阿尔克迈翁的相会

第五章 诗人的政治位置

神与诗人

政治之诗

教诲的诗人

第六章 政治生活的“虚影”与“扶光”

有死之人的在世生存

政治生活的航程

结语 诗歌与政制


 22



古典正义论

——柏拉图《王制》讲疏程志敏 著384页,2015年7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选取的研究对象是柏拉图的《王制》,这部著作被公认为西方政治哲学的第一经典,古典政治哲学几乎所有的思想和范畴在其中都有非常深入的探讨。正如本书竭力要证明的那样:与现代“正义论”不同,古希腊的“正义”(主要)不是“论”,而是“法”和“行”。其余诸如德性、法律(如惩罚)、政治(如权利、敌友)、技艺、利他、幸福等等范畴,都可以在正义的框架下讨论,都寓于柏拉图的《王制》之中。本书以古典政治哲学的基本范畴为疏解的依据,围绕这些范畴中,在《王制》里最突出的,“正义”,展开分篇的疏解。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前言

第一部分 正义三论第一章 序曲(327a1-328b4)一、经典中的修辞(327a1)二、政治中的现实(327a1-5)三、寡头与民主(327b1-328b3)四、虔敬与革命(328b4-c4)第二章 朴素正义论(328c5-331d9)一、欲望与逻各斯(328c6-329d6)二、财富与自由(329d7-330c9)三、惩罚与报应(330d1-331b7)四、绝对与生活(331c1-d9)第三章 功利正义论(331e1-336a10)一、扶友损敌(331e1-334b9)二、敌友之分(334c1-335b1)三、不义之义(335b2-336a10)第四章 权力正义论(336b1-354c3)一、真理与节制(336b1-338b9)二、强权与法律(338c1-339b6)三、认知与技艺(339b7-342e11)四、利己与利他(343a1-347e2)五、德性与幸福(347e2-354c3)第二部分 不义之鉴第五章 不义颂(357a2-362c8)一、社会契约论(357a2-359b5)二、人性论(359b6-360d7)三、不义胜正义(360e1-362c8)第六章 神义论批判(362d1-367e5)一、神义论(362e1-363e4)二、正义的艰难(363e5-364b2)三、神义的崩溃(364b2-365a3)四、败坏青年(365a4-367e5)第七章 言辞中的城邦(367e6-373d3)一、城邦与个人(368c7-369a4)二、城邦的形成(369a5-c11)三、健康的城邦(369d1-372c1)四、奢华的城邦(372c2-373d3)第三部分 何为正义第八章 哲人的上升(514a1-516e2)、自然状态(514a1-515e5)二、幸福之旅(515e6-516e2)三、善的“理念”(517c1)第九章 哲人的下降(516e3-518b5)一、虚己的幸福(516c6)二、政治上的无能(516e8-517a4)三、政治中的危险(517a4-6)四、思辨的危害(516c2)第十章 何为正义(518b6-521b11)一、智慧升华(518b6-519c7, 520b6-d4)二、政治哲学的完成(519d8-520e3)三、正义的实现(519e1-520a4)四、何为正义(540a4-c2)参考文献


 23



哲人与僭主

——柏拉图书简研究彭磊 著 258页,2016年1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柏拉图作品另一个重要系统、书信集的解读。书信集中最重要的是书简七,本书为汉语学界第一次按西方古典学规范,对书简七的详细解读,对该部文献,作者从版本源流、文献综述、义理解读等各方面加以详细的铺陈和展示,是国内该领域研究的最前沿成果,具有标杆性的意义。本书简展现了柏拉图一生的行迹,犹如一面镜子,映射出柏拉图与现实政治的关系以及柏拉图对哲学的理解。本书分为柏拉图书简综论、《书简七》研究、其他书简研究三篇。主要内容包括:柏拉图书简的真伪、版本源流与研究现状等。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引 言

上篇 柏拉图书简综论

一、柏拉图书简的真伪

二、版本源流与研究现状

三、柏拉图书简的戏剧结构

四、柏拉图书简的问候语

中篇 《书简七》研究

一、《书简七》的文学形式

二、柏拉图的自述(323d9–330b7) 

三、柏拉图的建议(330b8–337e2) 

四、柏拉图的哲学审查(337e3–345c3)

五、狄奥尼修斯、狄翁与柏拉图(345c4–352a7)

结 语

下篇 其他书简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柏拉图书简研究文献通览


 24





古典诗教中的文质说探源吴小锋 著224页,2016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文质说”是中国古典文论中极为重要的基本命题,也是如今文论研究尚未澄清的重大问题之一。尽管没有谁否认文质说对中国古典文论甚至乐论、政论乃至文明论的重要性,但如何理解文质说,学界迄今尚未取得共识。本书的目的,是通过探源“文质说”的本义,尝试廓清中国古典文论中“文质”问题的基本面目。“文质”一词以及对“文”关系的直接讨论,首先见于《论语》。如今的“文质说”研究面临的诸多争议,源于缺乏对“文质说”原初涵义的深入理解,“文质说”的本来面目已经蔽而不明。在古典诗教传统中,质是政制之原,文是政教之原。“文质彬彬”,讨论的其实是“人性”与“政制”的关系。古之道术的实质,是对人间最佳政制的认识。如此一来,探讨文质关系,当然不单单涉及人的德性修养问题,同时也涉及理想政制的问题。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引言:《文心雕龙》与文质之辨

第一章 天文与人文

一、文王之德

二、天之历数

三、从天文到人文

第二章 《论语》中的文与质

一、《论语》中的文章与文学

二、《论语》中的文质关系

第三章 质性与古代政治

一、性情与心术

二、性相近习相远

三、性分与道术

四、道心之微

五、圣人不得见

六、得见君子

第四章 文章与古典诗教

一、文不在兹乎

二、诗言志

三、思无邪

四、过错与学习

第五章 文质与政制品质 

一、道德仁义礼

二、性善与仁政 

三、性恶与积文学

四、息文学而明法度 

五、为政以德

六、道术、方术与政制

余论:《论语•雍也》中的南面之术与文质之道


 25





荷马之志

——政治思想史视野中的奥德修斯问题贺方婴304页,2019年4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内容简介

对一个真正的王者来说,“最最美好的东西”除了是“最美的”政治体,不会是别的什么东西。然而,对一个政治体来说,何谓“最美好”或“最佳”呢?《荷马之志》一书的作者将这个问题称为“奥德修斯问题”。
《荷马之志》围绕“奥德修斯问题”展开,以古希腊肃剧形式结构全书,首先是序幕,接着主体部分是第一场和第二场,最后是突转,颇具戏剧性。作者在序幕、第一场和第二场,贴近史诗叙事的脉络带领我们深入细读《奥德赛》,对比了失序的城邦(伊塔卡)、虔敬的城邦(皮洛斯)、欲望的城邦(斯巴达)和技术的城邦(费埃克斯),而最后一部分突转,可以视为作者全部研究的升华——将“奥德修斯问题”置于现代欧洲政治思想史中考察,这也是全书画龙点睛之笔。本书从古典、近代和当代三个维度,分别探讨了“奥德修斯问题”在柏拉图的对话作品、维柯的《新科学》、近代乌托邦思想以及施米特的《大地的法》中的呈现,最终确立荷马史诗《奥德赛》的政治哲学品质,及其思想史上的重要意义和典范位置。

目  录

* 上下滑动查阅更多内容

前言

文献说明

序幕 奥德修斯之子特勒马科斯的游历

引言

一 《奥德赛》前四卷的结构与意图

二 特勒马科斯被迫离开城邦

三 涅斯托尔的虔敬与叹息

四 王者应如何看待自已的自然欲望

余论 王者古今有别?

第一场  奥德修斯与费埃克斯城邦

引言

一 奥德修斯从卡吕普索的仙岛再次起航

二 奥德修斯登上费埃克斯人的技术岛国

三 阿尔基诺奥斯王与费埃克斯城邦的德性

四 奥德修斯如何成功乞援

五 费埃克斯城邦的政体要素一瞥

六 奥德修斯在费埃克斯城的德性较量

七 何谓真正的政治德性

八 城邦航船与王者心性

九 费埃克斯城邦的覆亡

余论

第二场  柏拉图笔下的奥德修斯魂影

引言

一 荷马与柏拉图的冥府教谕

二 雅典民主时期的“奥德修斯”

三 基尔克与第俄提玛

四 柏拉图如何取代荷马

突转 现代欧洲政治思想中的奥德修斯问题

引言

一 维柯在古今之争中如何挽救荷马遗产

二 近代乌托邦思想中的荷马魂影

三 施米特在《大地的法》中为何回到荷马



 

 ● 新春特辑 | 2022年度“通识阅读”书单:历史的开端

 ● 新年特辑 | 我们致敬“经典与解释”的2022年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柏拉图注疏集(刘小枫、甘阳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亚里士多德注疏集(刘小枫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政治史学丛编(刘小枫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古典史学丛编(刘小枫主编)

 ● “经典与解释”书系推介 | 施特劳斯集(刘小枫主编)

(编辑:王月)


关注我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